醴陵市“不忘初心·牢记使命”红色故事微宣讲
1991年,已经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上退下来的耿飚,重返半个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。晚饭后,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,黑压压地来了一群"告状"的老百姓,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,希望耿飚能主持公道。耿飚随后召集省地县的干部作了一次谈话。他不批评、不责备,却给大家讲了一件往事。耿飚说,“50年前,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时,部队的一个战士犯了严重错误。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该战士枪毙。当我们在操场上准备执行纪律时,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。带头的是受害者的父母,两位老人跪倒在地,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,哭着请求饶了这个战士,让他戴罪立功。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。最后,我们含着泪答应了群众的请求。”讲到这里,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:“现在,我要问问在座的你们这些人,不管哪一个,如果犯了事,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?”全场顿时鸦雀无声。而耿飚,已是双泪纵横。
——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“耿飚之问”。这一问,振聋发聩,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回响、长鸣。警醒着我们每一位党员,每一个干部只有心里装着人民,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戴!
耿飚来自于人民。他1909年出生于醴陵市严家冲,从小就见惯了乡亲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。1916年,耿飚跟着父母逃荒到常宁县水口山矿场。在这里,他更是亲身经历了工人的苦难。11岁那年,他亲眼见到矿场窿内发生了坍方事故,矿局为减少损失,把40多个工人活活封在了窿口里;13岁那年,他当上了敲砂童工,每天摸黑起床赶去上工。工头、师爷们拿着竹篾,觉得哪个童工不顺眼,便没头没脑地抽打一顿,被打的童工疼得满地翻滚,哭爹喊娘。敲砂场里无遮无盖、冬寒夏晒,许多孩子因中暑、感冒,奄奄一息地被大人背回家去,再也没有回来……
正是因为童年时期的这一段苦难经历,十几岁的耿飚便立志救国救民,为人民而斗争。1928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五次反“围剿”,他是“铁军”团团长;长征途中,他是开路先锋;八年抗战,他收复张家口,保卫陕甘宁;解放战争中,他是著名“杨罗耿”兵团的参谋长。他多谋善战,铁骑雄风,打了一次次的恶仗、险仗,所向披靡、屡建奇功。然而,他从不以功自居,他认为自己的胜利全都依赖于人民。他总是说:“是人民,使我们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。”在他的回忆录中,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。
长征出发前,耿飚患了重度疟疾,发高烧、打寒颤,生命堪忧。上级要他留下养病,可他说自己是指挥员,怎么能留在后方?!他“软磨硬缠”,终于得到批准,带病跟着部队参加战斗。在湖南天堂圩,耿飚遇到一位老郎中。这位老郎中见他忍着病痛还坚持行军打仗,又是惊讶又是敬佩。当天晚上,他请耿飚住到自己的家里,细细地为之切脉配药。耿飚问:“老人家,能不能把病一下子治好?”老郎中哈哈大笑: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更何况你这是恶性脾寒?”耿飚诚恳地说:“可哪有时间慢慢治呀,说不定明天就要上阵!”果然,第二天一早,红四团就奉命出发。临行前,老郎中将耿飚拉到一边,悄悄给了他一个药方,说这是他家的祖传秘方,包他药到病除。对民间医生来说,秘方是比生命还重要的,现在他却将它给了一个过路的红军!每每回想此事,耿飚总是感慨无限:我们革命事业的胜利,有着多少人民群众的心血啊!
奔袭道县时,一个老乡告诉耿飚:“道县城南门就是潇水河,河上有一座浮桥,你们去时一定要先夺下这座浮桥……”得了这个重要情报,红四团以“迅雷不及掩耳”的袭击手段,夺取了浮桥和城门。
在漳州时,一位贫苦的老阿妈,牵着她年轻媳妇的手,一定要耿飚收下当红军。原来,她的儿子当了红军,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,老人家便让媳妇从军,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。老妈妈说,我相信红军,红军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!
……
多么好的群众!多么好的人民啊!耿飚的一生都在心中深情呼唤。无论走到哪里,无论角色怎么转变,无论在多高的职位上工作,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,他的心里时刻记着要为人民谋幸福!他说:“我是一个普通的党员,我,永远是人民的战士!”
来源:醴陵市融媒体中心
编辑:邹瑶瑶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lilingnews.com/content/2020/10/02/8467755.html